引擎盖前看不到的地方,俗称前盲区;车尾后看不到的地方,俗称后盲区。影响前、后盲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车身、座椅高度、车头长度、驾驶人身材等。
②上车后启动车辆前,先观察左右后视镜,必要时回头看一下侧后方盲区内是否有人或其它物体;
③在驾驶过程中,应集中注意力,多加观察。如发现车辆四周有儿童或障碍物,应及时减速并刹车;
④在转弯、倒车和停车时,务必保持低速,并将脚置于刹车上。当周围情况不明确时,应停车并下车查看,确保安全后再继续操作。
A柱盲区是指前挡风玻璃两侧的立柱遮挡了驾驶者的视野。在转弯时,如果两侧的A柱较宽,遮挡的视线范围会更大,从而形成较大的盲区;反之,如果A柱较窄,盲区则较小。由于驾驶座位于左侧,因此驾车时左侧的A柱盲区通常比右侧更大。
在通过路口时,驾驶员应控制车速,减速慢行,并注意仔细观察左右两侧行人。绿灯亮起时,应缓慢起步。作为行人,应遵守交通规则,过马路时需留意与转弯车辆之间的距离,避免在车辆附近逗留。
在路边停车时,左、右后座的乘客视野会受到阻碍,难以注意到后方的来车、非机动车和行人。
若车内人员在下车前未仔仔细细地观察后方是否有行人或来车,贸然打开车门,极易引发事故。
驾乘人员在下车前应养成观察左右后方路况的习惯,确保安全后再行下车。除了驾驶的人外,其他乘客建议从右侧下车。下车时可采用“两段式开门”法,即先将车门打开一个小缝,随后扭头观察后方情况,确认安全后再完全推开车门。略微开启的车门亦能起到对后方的警示作用。
在超车过程中,后方车辆的视线可能会被前方车辆遮挡,导致没办法观察到对向来车。
在超车时,应与前车保持适当距离,车头可略微靠左,并迅速观察对向车道的路况。以下几种情况下,不得超车:
图中灰域表示汽车行驶过程中左、中、右后视镜的可视范围。当右侧车辆位于可视范围之外时,左侧车辆若盲目变道,极易引发交通事故。
在变更车道时,驾驶员应首先观察内后视镜,确认后方车流状况是不是适宜变道。随后,必须提前开启转向灯,以提示周围车辆准备好,避免发生事故。
当车辆在山区行驶经过弯道时,内侧的山体可能会阻挡驾驶员的视野,对向来车也可能面临相同的情况。
在山区路段行车时,切勿盲目依赖导航等电子设备。应控制车速和车距,尽量靠车道右侧行驶。经过弯道时,应提前减速,并鸣笛以提醒其他车辆。
当车辆上坡时,会与坡面形成夹角,导致视野出现盲区,可能没办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对向车辆及其他障碍物。同样,下坡车辆也可能遇到此类情况。
在前挡风玻璃上贴颜色较深的膜,或在前挡风玻璃上悬挂物件、后挡风玻璃下方放置物品等行为,易影响车内人员的视线,形成人为的视觉盲区。
公交车和货车车身较长,在转弯时前轮和后轮的行驶轨迹不同,容易剐蹭到附近的行人。当大型车辆即将转弯时,应与其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。
上一篇:真假近视大不同:一眼看透核心区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