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内蒙古乌海,民营经济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。4月2日,记者走进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,目之所及,都是忙碌而有序的生产场景。电极糊车间内,刚刚冷却的产品正在等待打包,发运场却传来了一阵阵货车的轰鸣声,忙得不亦乐乎。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,更是乌海市在推动民营经济方面的有力举措。
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成立以来,生产的阳光牌电极糊在市场上备受青睐,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矿热电炉厂家首选的品牌。公司的副总经理马玺在采访中透露,企业的客户遍布全国26个省份,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5%,并将产品出口至俄罗斯、东南亚和中亚等多个国家。马玺感慨道:“企业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,政府好似我们的‘娘家人’。”
在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时,马玺和记者说,去年公司三期项目竣工投产了,但停车位不足,却影响了产品的物流运输。乌海市乌达高新区的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,并迅速为企业开通了“绿色通道”,仅用三个月便完成了停车场的建设手续,让物流运输畅通无阻。
该市之所以能对民营经济给予如此大的支持,正是因为非公有制企业在乌海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乌海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贡献了全市70.8%的税收、65.5%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,成为技术创新、拉动投资和促进就业的“主力军”。在这里,民营经济已然撑起了乌海发展的半壁江山。
近年来,乌海市政府将高水平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更突出的战略位置,强调“企业家站C位”的理念,致力于构建“既亲又清”的政商关系。通过完善常态化政商对接机制,政府不仅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,还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指导,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。
在政策层面,乌海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,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每个方面。今年以来,乌海市相继成立了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。这两个新机构不仅加强了政策的落地,也在解决企业在融资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困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为了增强与非公有制企业的沟通,乌海市通过召开“政企恳谈·早餐会”、设立企业建议直通车及“蒙企通”等多个平台,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。自2024年12月起,乌海市推出的“民营经济之窗”综合服务数字平台,进一步整合了全市40多家相关单位的数据,为公司可以提供了迅速准确的信息反馈,务求达到问题收集、办理及跟踪回访的闭环。
除了这些政策和措施,乌海市在真实的操作中也推出了一系列贴心的服务,确保1000多个事项能轻松实现“免证办理”。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也被快速缩短,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类项目的审批时限分别减少至81个和68个工作日。在这样的努力下,乌海市已经连续四年上榜中国地方政府效率“百高市”榜单的前列。
在去年底,乌海市发展改革委还同蒙商银行签署了“狮城惠企卡”的合作协议,为优秀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实惠,从而增强企业家们的荣誉感、获得感以及归属感。这样的持续努力,无疑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让企业家们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乌海市的例子充分说明,民营经济在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,它们是推动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。在这一过程中,政府的不懈支持与企业家的创新进取结合在一起,势必为乌海市的明天带来更美好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